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家访谈 >> 正文
雕塑家张小曼访谈:访古、寻幽
来源:雅昌艺术网    时间:14-04-08 11:16:35    浏览:

    女性雕塑家并不多,您是如何一路坚持走下来的,是什么影响您选择雕塑这个艺术行业的?

    女性雕塑家不多我觉得肯定跟“雕塑”这事儿本身有关系,毕竟是个需要体力的活儿,需要跟钢筋铁丝和泥打交道,不像画画,坐着画,大不了站着画,想起来状态还挺悠然自得的,所以最初选择学雕塑的女性本就有限,那必然女性雕塑家也更显稀少了。学艺术对于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家里父母都是搞艺术的,据说我三个月大时他们把我夹在枕头间坐着,塞给我画册我就会自己翻着看,可能连反正都分不清,看个把钟头不哭不闹的。从小看他们画画,一有时间就翻看各种艺术大师的画册,特爱看!算是泡在艺术汤里长起来的吧,我自然而然的学了画画,跟别人学画画不太一样,小时候就是瞎画,有闲暇就抓起笔来乱画,从没想过不学艺术我还能做些什么。至于选择雕塑,其实是因为画画那么多年之后想再接触些新鲜东西,附中时期亨利摩尔在北京有个展览,当时看了挺喜欢的,那么自由,可以围着看,变幻无穷的感觉。没事了自己尝试着玩玩泥巴,给家里弟弟妹妹做个小肖像什么的,家里的小猫做一个,家里的小狗做一个,没想到接触时间长了了就放不下了。至于坚持这件事儿,我是真的没太想过的,一直做着喜欢做的事,每做了一个小玩意儿自己都特心满意足,翻来覆去能看好几天,看不够,有灵感了再做新的。还有家人朋友认可你的成果,作品越做越多,时间是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自然而然就坚持下来了,根本没外人想像的那么痛苦,其实整个过程中其乐无穷。

 

    看您的作品以女性题材为多,而且作品的线条非常柔和,您对美、对女性有什么独特的理解么?

    我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时其实并没有特意偏重女性题材,许多朋友觉得我的创作属于女性题材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是从作品外在的一些因素着眼的吧。因为我的作品的曲线柔和,动势娴静,人物的状态和气质乍看之下比较偏阴柔。从我创作的出发点来说我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们的性别,对我来说它们是中性的,其实它们也并不是谁谁谁,而是一种气质吧。我的作品或多或少会因为我本人的性别而呈现出女性的特征也算正常吧,大家都说画如其人嘛,雕塑也一样。说到对女性和美的理解,我认为每个女性都是美的,有的拥有外在美,有的拥有内在美,有的两者兼具,外在美往往都比较个性,内在美就会是女性共性的美多一些。女性的美可被欣赏的角度很多的,比如柔美、气质、智慧、含蓄、包容、神秘、就像水一样。如果你没看到一个女人的美,那只是你没发现,并不是她不拥有美,有些时候人们真的需要静下来才能够品味得到。现代社会繁忙而嘈杂,我躲在工作室里做出这些作品,也是希望能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给欣赏它们的人带来一丝宁静,能让人们在这一瞬慢下来,细细体味身边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的好,每个人的美。

 

    您的创作风格有受哪些前辈或者其他的行业之类的影响么?是什么影响了您?

    从小在北方长大,父母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一面受父母的影响,一面在美术学院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慢慢长大,耳濡目染的比较多的是很传统的美。大学期间,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我渐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原来看画册多是看国外的,往往只有国外的大师作品才会打动我,但那个时期开始,我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古典艺术,总是会沉浸在中国古代艺术大师作品带来的深深的震撼中。应该不难看出,我的一系列作品造型上、韵律上、题材上都深受汉代文化影响。第一次看到汉代的雕塑时,我就被那种典雅宁静的气质吸引了,那是在博物馆,作品隔在玻璃柜里,但你的目光直接就被吸进去了,深深的吸引住了。我记得那是一尊汉代的陶俑雕像,作品的个头不大,但是气量大。大学三年级随学校去了天水的麦积山,我们很运气的进入了普通游客都不可以随便进入的特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那么久远的作品,在它们中间沉浸了整整一天,有一尊小沙弥,那种韵味,那种气质,深深印在了我内心最深处,怎么都挥之不去。随后不久,大学的毕业创作开始,我应该是因为仍旧沉浸在大三期间西北考察的震撼中,意犹未尽,所以很快的就做出了一组作品,没有什么深思熟虑,没有太多推敲琢磨,只是顺其自然,就好像考古,似乎它们早就在那里,只是等着我去挖出地面,掸去灰尘,还原它们的真面貌一样,我的心中老早就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后来我就给这组创作取名为《清聆》。

 

    常有人问我做的这些人物是要表达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美。中国式的美,中庸,仁和,识礼,明乐,重信,智慧,内敛。这些是我想表达的,与雕塑的造型美相比我希望更多的传达出一些内在的品质。我期望我的作品,能给观者带来美的感受,这感受不单悦目亦能赏心,这是我的追求。

    您丈夫也是一位雕塑家,你们在创作理念或审美观上有什么异同吗?你们对各自的作品如何评价的?

    我们是98年在美院附中的考前班认识的,十分有缘,专业是一个班,文化课又是前后座,互相隐约都有好感,一起画画一起学习,一起考上美院附中,似乎98年就组成了家庭,一起走到今天,现在是一起出门,一起回家,一起遛狗狗。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海誓山盟的剧情,总是心有灵犀,无数次的相互扶持,无条件的相互信任,我们默契得像是一个人,他随口哼唱的调调经常就是我当时脑海中的旋律,很多事情都想得一样。作品方面互相不受影响自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对于艺术的喜好比较接近,对幸福的理解十分近似,我们的三观都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性格特征,他有力量,有宽容,有奋进,有男人的那股猛劲儿,而且特别的勤奋。我就不一样,我比较爱犯懒,比较小情调,常常被小而美的东西感动的一塌糊涂,反映在创作上自然就会有不同的面貌。还是那句话,雕塑如其人,他的作品雄浑刚劲,大刀阔斧,有准备上沙场冲锋陷阵的感觉,我的则不同,大部分都是怡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意思吧。

 

    您近期有在创作什么作品么?未来有什么计划?

    近期仍旧循着原来的路线在摸索,其实我觉得“艺术家”指的不只是搞艺术的人,还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进行艺术创作,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而我比较喜欢慢节奏的,稳稳地,照着阳光走在小路上的感觉,不太习惯变化多端或是突飞猛进的节奏。所以作品的面貌应该也是渐渐地起色,看起来不会是突破的感觉,更像是养花种树的感觉吧,需要日积月累。每天浇浇水,修剪一下枝叶,希望在未来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吧。

 

    未来的后起之秀还会有很多,您对他们有什么寄语么?

    嗯,路要慢慢走吧,不要急,大胆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做吧。成败不重要,坚持最重要。希望在报喜鸟的影响下,国内其他同样优秀的集团也开始帮助年轻艺术家,那样的话,年轻人对于梦想的坚持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有声有色。

 

    张小曼

    雕塑艺术家,生于沈阳。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清聆》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乐•抚》《乐•弄》《乐•韵》被国家大剧院收藏。第五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得主。

    主要展览及奖项

    2008 集--当代雕塑家提名展

    2009 同源异向--当代新锐艺术家集结展

    2010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空间&形象能--当代雕塑展

    0艺术馆藏品展

    2011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邀请展

    2012 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3 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第五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

   

    重要收藏及拍卖

    2007《清聆》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1《礼•雅》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

    《礼•奉》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2012《乐•抚》《乐•弄》《乐•韵》国家大剧院收藏

    《礼•雅》《礼•奉》《清聆》等20件作品台北天母纮琚大厦收藏陈列

    《乐•抚》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

    《乐•羿》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

    2013《礼•赋》中国嘉德2013春季拍卖会

    《礼•裳》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礼•裳》南京诸子艺术馆收藏

    《礼•雅》《礼•奉》《乐•吟》报喜鸟集团收藏

    2014《礼•贤》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

    《清聆》北京保利2014春季拍卖会

编辑:qdxmimi  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