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雕塑教学 >> 专业知识 >> 正文  
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
来源:中华瓷器    时间:08-06-06 09:25:25    浏览:

    二、明清二代的兰釉和白釉瓷器

    瓷器装饰上有一类深青色和蓝色的一色釉器。这种一色釉器,由于在釉的用料上不同,所以大致上可分为不同色调、不同名称的一色兰釉器——回青、积兰和洒兰等。

    (1)回青是以回青料施釉的。深青色的釉器不透明,色调深浓、幽青。大多为明代制品。明代宣德时期的回青器,釉色深浅不匀。器底和器里大多是白釉。品种除了一色素器外,有以深青色釉为底白釉作图案的和在深青色釉内暗刻花纹作为装饰的。花纹图案有云纹、云龙纹、缠枝托八宝、缠枝莲等。其他的白釉,胎子造型款识均与宣德时期的青花器相同。宣德以后各时期,均有回青器烧造,至嘉靖时期回青被更广泛的使用。它不仅被用作青花的色料,并且在继承宣德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在深青色釉地上白釉作图案,然后再在这些白釉的图案上贴金。如贴金的云龙、缠枝宝相花等。器皿的内、外、底大多三面施釉。官窑的款识有青花楷书六字二排款,阴纹楷书刻款和模款、器口的斋匾款等。民窑烧造的多在器底施以深酱色釉。万历时期的回青器仍以嘉靖为规范,但在质量上较逊色。明代晚年在江西、浙江等地有较多的回青器出土,大多是瓶、碗、盘、坛等小型器皿。至清代由于积兰、洒兰等兰釉器的始创与发展,回青器便趋衰退。

    明的回青釉器在清代康、雍时期仍有烧造,但为数不多。其釉面莹润,施釉较薄不如明代肥厚。近代仿制的回青色调大多为翠兰色,灰暗,白釉亦更为稀薄。

    (2)积兰是一种宝石质釉。釉色鲜艳透明,肥厚莹润。明代称之为宝石兰,产品很少,至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积兰有了大量的烧造,施釉较之明代稍薄。有深浅不同的各种色调,与清代霁兰釉的性质相同,故积兰又有霁兰、霁青之称。

    康熙的积兰釉质莹厚滋润,器底大多为白釉。官窑烧造的为青花六字款书款。民窑中则以仿明宣德年号的较多。

    雍正积兰釉器比康熙更胜一筹,为清代积兰之冠。釉色鲜艳深浓,含粉重,釉质细腻滋润,有的还加有金色花卉和诗句。金的色彩深浅杂呈,层次分明,浅的犹作银色,使画面图案富有立体感。花卉图案有折枝花卉、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等。此外偶有加绘粉彩的制品。官窑的款识有青花楷书或篆书的,和积红色款相同,以楷书的居多。民窑的产品大多为糙底无款。乾隆时期积兰器的器底与器里多施以松石绿釉,加绘金色花卉的图案也以缠枝花卉和图案花居多。款识为青花或盖血所书的图书款。

    积兰器上花卉的金色是低温炉火烧成的,容易褪去和剥落。在保养上我们应注意不宜用手摩擦,尤其是不能以鸡花扫拂。

    近代仿制的积兰器,一般都是釉薄、色浅,有的甚至露胎。釉面多细小的不规则的小气孔点,釉质干,不如真品莹明。

    (3)洒兰是一种在白釉上吹挂兰色的斑点,如雾状、满挂的兰釉,也称之为点兰。洒兰是用吹釉的方法来挂釉的,所以吹的釉肥厚莹润,故也称“吹兰”。

    洒兰是康熙时期的特产,釉色优美纯朴。产品中除单色的素器外,并有加绘金色花卉和古代文选杰作的图案,有人物、花卉、走兽、云龙等。诗句如:兰亭序、赤壁赋等。有洒兰地五彩花卉的,洒兰的器型和康熙青花相同。有棒槌瓶、象腿瓶、胆瓶、西瓜坛、天字罐、莲子坛,其他有盆、碗、壶、炉、文具用品等。

    洒兰描金的产品和积兰描金一样,金色容易褪去,应注意保养。

    近代仿制的洒蓝釉不纯净、不莹厚。大多施釉稀薄,有细小的气孔点。有金色花卉的洒兰器,我们可以参考其金色。旧器上用的赤金厚带红色。仿品上用的是洋金薄颜色发白。其他我们还必须参考胎子、造型、白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鉴定。

    三、彩绘釉中的三彩

    三彩始于唐代,在唐代以前,陶器大都为绿色或黄褐色的单色釉器。唐代开始在陶器上采用绿、黄褐、白等彩色烧成的三彩器。这一唐代瓷业工人在装饰艺术上的成就成了彩绘器的开端。

    三彩是以鹅黄、瓜绿、茄皮紫三种彩色为主或有其他蓝、黑、红等色彩组成。三彩上所施的彩釉并不局限三种,不论色彩多少都称为三彩。它和五彩的主要区别是,五彩是在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绘各种彩色图案,而三彩是在烧成的无釉瓷胎上施绘彩色。这种无釉的胎称为“素胎”。它是在素胎上彩绘后再施釉经炉火烧成。但所施的釉与高温烧造的白釉不同,它不及白釉透明。是一种微带闪光的乳浊色釉。通俗上称这种釉为“密淋釉”。

    三彩在明代成化、嘉靖、万历三个时期已烧造得很完善。不仅有人物、花卉、海马等图案,而且有的在彩绘图案的周围满施其他的釉色。我们把这种彩绘的釉色称之为“地”。如在图案的外围部分施的黄釉称为“黄地”,绿釉则称为“绿地”。嘉靖、万历时期不仅有彩绘的装饰艺术,而且还继承了唐三彩在刻划好的图案上加绘彩色的优秀艺术传统。也就是说,在烧造的素胎胚体上印刻好图案,然后再按图案填施彩釉,通常所见有黄地紫绿龙和黄地三多等。随后这种施釉彩方式一直使用到整个清代。虽黄地、紫绿龙和黄地三多等图案的三彩器在明清两代均有烧造,但各有显著不同点。除在款识上区别外,明代有图案的轮廓线条上较粗,花卉图案亦有所异。如:明代画的龙身体一般较狭窄,鳞纹为菱形,爪比较简单,五爪团成圆球形。而清代所画的龙,身体就比较瘦,有背腹。鳞纹为平圆形,有立体感。彩色上明代的鹅黄,釉色较深,紫色不甚光泽,水绿色浅带微蓝色,更为清代所无。色彩渲染上明代多在图案内的彩色渲染到线条轮廓之外,清代则少见。

    清代康熙为三彩器的鼎盛时期,这时所产的三彩器在雕塑艺术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人物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还往往在器型上加雕镂空花饰。它不仅在彩绘上有黄地、绿地的制品,还创造了黑地制品。这种黑釉上往往复有绿釉。此外三彩饰地开光的图案也有出现。它的器型大致和五彩相同。除此以外,瓶的式样还有琵琶尊和天圆地方瓶等。

    康熙三彩官窑所烧造的有彩绘牡丹花卉碗,并在坯胎上加刻暗龙的装饰。经彩绘后再施细腻的密淋釉,其盘碗的底部为白釉。款识为双圈六字二行楷书青花款,是康熙窑中的佳品。

    三彩器官窑所产的款识有双圈六字双排或三排楷书款。大致上有青花款(书写在白釉上)、里釉款(书写在彩色釉和密淋釉上)和暗刻款(刻划在彩色釉里,明朝器型上较多)三种。除本朝款外有仿明成化、嘉靖年号的。民窑所烧造的彩器有加款识的,以仿明代年号为主,并有书写“金玉满堂”等字样的或仅有双圈和方框作标志的。

    三彩器在所设施的彩色之中红色较为稀少,只在彩绘上起点缀而已。有的瓷器上仅施于黄、绿、紫三种彩色釉,而其上没有彩绘的图案。所以称之为“三色釉”。但有呈现斑点纹状的又称为“虎皮釉”。三色釉的器型以盘碗、走兽、佛像等居多。

    由于三彩器以康熙时期所产为佳,流传又少,因此,近代仿制较多。并大都以仿康熙为主。仿制较好的除景德镇外,还有安徽等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首先从密淋釉看,真品釉薄、细腻、平滑。仿品釉厚、粗糙、有的带浅米黄色。彩色方面,真品鹅黄色深、均匀莹润,茄皮紫色浅。绿色有深浅不同,深的为瓜绿,浅的为水绿色。仿的鹅黄色浅呈微青色且施釉薄。有的色深含粉质,茄皮紫灰而呈暗褐色。绿色不及真品均匀。花卉轮廓线条上,真品色黑、发光、线条莹润。而仿制品则灰暗无光泽。装饰方面:真品画面层次清晰,画意生动有力。而仿品则画笔呆板无力,画意不活泼。从虎皮斑的釉色上看,其中斑点的大小不一样,并有垂流现象。再从制作型上看,如人物造像(观音),真品面目较丰满,头稍向前冲,面部为椭圆型,风帽背面扁平。背部不过分厚,胸部扁平,衣袖褶贴身。而仿制品是面部大多稍长,头也不向前冲,背部过于厚,胸部过于突出,衣褶不贴身,姿态生硬。再如兽型(如狮子),真品狮子头大身子小,造型有力,狮头上的发结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刻划的线条深,且平行胎厚,颜色浓厚。仿品则是头小身大。造型无力,狮头上的发结多是大小一致,且规律,刻划线条较浅而宽,呈刻度状,颜色淡薄,此外胎体厚重。

    四、瓷器装饰上的红釉

    宋代以前,瓷器装饰艺术上所涂的釉色除黄、绿、白等外,其他的大都是青釉瓷。红色釉是宋代开始的,从宋中期以后,河南禹县烧造一种名叫“钧窑”的青釉瓷器,它开始烧的仅为青或月白的乳浊色釉,后来由于在青釉中含有一些氧化铜或纯铜的成份,故在烧成这一含铜部分的青釉器上,呈现出美丽的紫外线色斑纹。与此同时在南方景德镇烧造的“影青”器上除了氧化铜点缀有褐色斑点外,也有的在釉中出现了红色的窑变。这些偶尔窑变的技术,一经由瓷业工人所掌握就为红色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自此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红色釉和红色花卉,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祭红,清代的郎红、豇豆红和均红等均是以此为规范的。

     釉里红是氧化铜为着色剂的色料。画绘在胎上,再上白釉后入窑一次烧成的。因釉里红在白釉下面,所以亦成釉下彩绘之一。釉里红至元代时,已完全烧造成功,但在火候上还不能完全掌握,故有的色调不能达到鲜艳夺目的境地。

     明代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器在釉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红色的彩釉浓厚,制品上有绘三鱼的把杯和龙纹大盖碗等。

    清代康熙、雍正两时期为釉里红的鼎盛时期。康雍官窑釉里红色彩鲜艳,白釉细腻,莹润微青,胎质坚、细、份量重。有绘番莲的苹果尊等,皮球花卉瓶、双龙或双凤的摇铃尊和团凤碗。此外釉里红花卉上还有其他彩绘的。如在石榴尊等上,除绘釉里红花朵外,还佐以嫩绿色的花叶和黑色的梗,更增其绮丽。通俗上称“红花绿叶”的均为康熙官窑的上品。民窑中的釉里红器,有仿青铜器纹饰图案的,亦为佳作。此外釉里红器还有以点花兰开框的,这也是康熙朝特有的产品。

     雍正时釉里红的器型和花卉图案大多以宣德为蓝本,白釉较薄,微泛青色,且带有粉质。

    乾隆初期,仍有继承雍正时的产品,以后就逐渐衰退,釉里红釉较薄,与康熙、雍正时期相差甚远。

    在釉里红花卉的瓷器中,还有一种与青花并用在一器上的产品,俗称为“青花釉里红”。它是从元代开始烧造的,至明成化期,已经烧得很好。以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相继有烧造。

    祭红始自明宣德时期。因其色酷似雨后的霁色故又称“霁红”。祭红的红色堆积在一器上集中的显示出来,通俗上又称“积红”。由于祭红釉带粉很重,类似酒后醉色,故又有人称“醉红”。

    明宣德的紫红器,系采用南洋较薄的宝石釉、釉里鲜艳,胆厚透明。器底和器里头多为白釉,浑厚滋润的米汤釉。在造型上以僧帽壶、把杯等颇为突出。这时的款识有两种:一为刻款(暗刻);另一种是青花楷书款。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祭红器已普遍流行,各有千秋。康熙祭红与白釉均厚实,胎质坚细且厚重。雍正的红釉中含粉量最重,白釉微青。乾隆时虽红釉中也含粉,但白釉较白而薄。器型式样,康熙时有梅瓶、胆瓶、蒜头瓶等。雍正、乾隆时除了沿袭康熙器型外,并且有玉壶尊、天球瓶、带托的花盘等器型。雍正的民窑中,又可分为有釉底和糙底两种。此外较多的还有盘碗、文具和供祭器等。在各个时期官窑器产品的款识多有青花六字二排的楷书款,青花六字、四字篆书、图书款。雍正时期也有篆字款(四方框的)出现。在康熙、雍正时期的民窑中,有仿宣德年款的,都是以青花六字楷书款写的。其中以康熙所仿的为多。在雍正或乾隆的祭红器中,还有加粉彩或描金花卉的。虽然有的是因为窑疵而加彩,但流传很为稀少。在明代的祭红中,也有类似的加彩情况,同样也流传很少。

    近代所仿制的祭红器,祭红釉和白釉均稀薄,并且在釉中还会出现许多细小的点儿,这是我们在鉴别上需要加以注意的。

    郎红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瓷业工业在继承明代宣德祭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精品。它是一种光亮透明的鲜红色釉器,郎红釉中含有宝石质的金属成份。称为玉石红、宝石红。经窑烧后釉色鲜紫色,酷似牛血,所以法国人称它为“牛血红”。因郎红是康熙时江西御窑厂督办郎廷极督烧的,故称郎红。

    郎红的釉色鲜艳,釉质肥润多层,透明,开片纹。并且釉一直挂到底足处,无垂流现象。郎红釉器的透明度可分为强、弱二种。一是色鲜凝,透明度强的釉。这类釉的釉面上,有时会出现白色的斑点。在底足露胎处出可观察到这种透明度强的郎红釉器,胎色洁白、坚致。二是釉浑浊,透明度较弱的釉。这种釉的郎红器皿,在底部露胎处呈米黄色或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这种苹果绿色和米黄色的釉开小纹片。郎红器皿碗洗较多,瓶、炉等品少。以色佳的小件者居上。

    除“红郎窑”之外,还有绿郎窑。绿郎窑釉色深绿,满身细碎开片纹。红郎窑和绿郎窑二者以红郎窑为主。

    郎窑器皿近代有很多仿制品。近代的郎红釉不鲜艳、不凝。因为这些缘故,近代仿制的郎红器釉面往往有小垂现象。在器皿的口部、肩部的釉就显得更薄了,以致变成白色。仿品的开片纹浮于表面,较生硬,釉面上有白皱纹或凹凸桔皮状。

    豇豆红为清代康熙官窑所产,它是沿袭釉里红的制作方法烧造而成的,所以说豇豆红是釉里红的进一步发展。豇豆红因其色调似豇豆,故得名。又因其色调似雨后霁色和酒后醉色,所以又被称为“美人霁”或“美人醉”。豇豆红釉色细腻、润莹、肥厚、透明,含粉质较重,釉质深浅俱有。豇豆红的釉中含有金属成份,所以有的器皿在窑烧过程中发生变化,红色釉中涌现出来的绿色斑点或紫色的片云,比苹果色彩更为妍艳。此类色艳、粉重、并带有绿斑的器皿为豇豆红中的上品。

   豇豆红器的胎质莹白,器壁适中。为康熙窑之特有。器型有太白尊、镗锣洗、柳叶观音尊、莲花瓣瓶(也称八大码)、仿宣德小杯、小盒等。

编辑:batty84  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