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85新潮艺术品流向何方
来源:《董事会》    时间:07-06-22 08:31:25    浏览:


  一个正常的艺术家不应管太多

  “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曾经轰动西方的经济哲学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在六年内重印了12次,作为声讨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经典著作,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强烈贩卖着他的理念,“以技术开发与大自然开发为基础的发展有着它的极限界域,应当把重点从商品转移到人。”

  因此,这批缔造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们首先成了我们观察的对象,目前依然活跃在当代艺坛的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温普林、肖鲁、尚扬、黄锐、张培力、王鲁炎的同题作答就变得具有标本价值。

  这些参加过’89现代艺术大展的参展艺术家似乎都用了“充满理想”去评价80年代的创作。

  方力钧认为“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是努力地做,把整个生命都挤压出来,去搏一个未来的感觉。”

  王广义用了“纯洁”来评定那段快乐时光,“80年代是充满信仰和理想的时代,很纯洁的一个艺术状态。”

  而面对艺术市场的亢奋,很多艺术家也变得尴尬和两难,王鲁炎表示,“艺术市场的火爆是好事,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好的方面可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完善和健全,不好的是艺术家心态的浮躁和中国当代艺术的产业化,艺术质量在此情况下不是上升而是在下降。”

  张晓刚则相对平和,“不管外面怎么变动,自己只能一如既往地创作,一个正常的艺术家不应该管那么多。”

  但对80年代当代艺术作品的思慕则渗透了收藏家和艺术机构,知名策展人程昕东就表示,“大家都在找那个时期的作品,因为(作品)确实有激情,有理想。”

  谁在收藏’89艺术大展作品?

  1989年的一天下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现代艺术展”的画家王广义,神秘兮兮地把栗宪庭拉到办公室的角落,手哆嗦着,从一个破书包里拿出几叠油渍麻花的钱来,面额十元,一千块钱一沓,共十沓。

  王广义用颤抖的声音说:“今天我请吃饭,老栗你来点,什么地方都行。”

  晚上,王广义一行十多个人,去一个湖南馆子,吃掉了两百多块钱。

  王广义把一张画毛泽东的画卖给了一个叫宋伟的老板,得到了一万块钱。

  事实上,1985年开始酝酿的现代艺术展,到1989年办成,但当时艺术家们很缺钱。宋伟很有魄力,他在展览结束后就买下了王广义、丁方、张培力等人的作品,包括肖鲁的装置作品。

  17年前的一万元,对当时的“转型艺术家”们来说,价值可想而知。

  十多年后,王广义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F4(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成员。在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和香港苏富比两场拍卖中,王广义的政治波普类作品的价格出现了急速上涨,纽约苏富比推出的《大判·波普艺术》成交价为198万元,而在5月份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他的Rolex更是以416万元的价格创下了纪录。

  如今拍卖场上的这些数字,虽然已是一万元的上百倍,但对王广义来说,内心掀起的波澜永远无法与当年的一万元相比。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