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威海路696:过把瘾就死
来源:新民周刊    时间:07-06-08 08:35:18    浏览:
    曾几何时,进驻“新家”的艺术家们感慨,在市中心黄金区域以每平方米每天不足1元的价钱租下近百平方米工作室,简直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现如今他们又在担心,这个馅饼什么时候会不见了。

  威海路696号,原上海元件五厂废弃的厂房和仓库的一部分,隐匿在陕西南路与茂名南路核心商业区的小弄堂里。很多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经过,却不知道这条幽深的弄堂内藏着一幢英式风格的产业建筑,历史的风霜早已让它失去了昔日的风貌和辉煌。

  眼下,这里成了艺术家理想的天堂。从去年10月开始,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以及台湾地区共30余名艺术家迅速聚集于此设立自己的工作室,从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影像、观念和装置艺术到平面、时尚和造型设计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让威海路696号迅速成为城市艺术新地标。

  威海路696

  最早发现威海路696号的是在汽车界鼎鼎有名的摄影师龚振宇,紧随其后的是广告界的资深导演,现已成为职业艺术家的马良、来自法国的设计团队STUDIOZERO、来自英国的艺术家ChrisGill和来自日本的艺术家万里。原桂林愚自乐园和上海月圆园雕塑公园的艺术总监萧长正、为好莱坞电影提供造型设计的豆豆以及服装设计师吉承也在此租赁了工作室。

  一直从事绘画艺术的吴晓宁说,“现在想来,在威海路这样一个时髦地段,和朋友拥有一处200平方米的工作室,几乎是一种奢侈了。每天来画上几个小时,不少时间匀给了喝茶、聊天和逛街。阳光好的午后,朋友们闲聊之后散去,画室里骤然安静下来,放一段舒缓的音乐,翻翻画册,忽然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幸福过头了?”

  吴晓宁的工作室几乎没做额外的 装修。只花了600元上上下下粉刷了一遍。“沙发是二手市场淘的,900元,最贵和最实用的是画室中央的一张 乒乓球台了,利用率极高,1000元的付出使得每个来画室的人都要冲杀几个回合,达到了强身健体的初衷,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控制在5000元以内。”

  从杭州凤山艺术空间来到上海696,周华海说自己就是喜欢这里的风格——时尚、前卫。“如果说,杭州凤山艺术空间代表着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江南风景,上海696就代表着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现代风情。”

  马良的工作室在三楼,大约有230平方米左右。他的房间里有一面墙是原来的老建筑的外墙,红色的砖结构的建筑外立面,有高大的铁窗和落水管道,如同舞台布景一般突兀地出现在室内。而马良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细节。“除了屋子到下雨天有几处程度不同的漏雨,冬天非常寒冷这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我觉得一切已经很完美,是我从小梦想中的马良工作室的样子。”

  马良有收藏的癖好,多年来搜集了很多奇形怪状的东西,如今他终于有了一个空间将它们好好陈列出来。

  “看着这些‘破’玩意儿满满当当地填满了我的工作,也填满了我的生活,真是从心底里感到快乐。我的拍摄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设计道具和制作服装等等,以前我必须干完一件后,全部收拾起来,再铺开另外的思路重新开始。因为工作室只有20平方米,实在周转不开。现在好多了,所有事情同时兼顾,环顾我作品里将出现的一切就在身边眼前,工作上便利了太多。

  “以前,在弄堂里筹备和拍摄我的作品(我以前的工作室在老弄堂的破洋楼里),总是被邻居指指点点,视为异端,居委会大妈都来视察过,在确定了我的画室不是地下工厂之后,才满脸狐疑地离开。而现在,在这个696仓库里,我终于不算是异类了。”

  马良说自己每周工作6天,除了外出旅行,他最爱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呆着。他打算天气暖和一点搬到工作室来住,像劳模一样“爱厂如家”。

  过把瘾就死?

  尽管这些身处“边缘”的艺术家们非常喜欢这座锈迹斑斑的百年老建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传言这幢英式风格建筑将于2007年6月拆除,他们开始变得惶恐不安,本来有打算进一步装修工作室的一些人也暂时将想法搁置起来。

  威海路696的明天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艺术家们又该何去何从?

  为了记录这段短暂的历史,《威海路696——上海当代艺术状态及开放的工作室》眼下正在开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当代艺术状态》,30多名艺术家以威海路696号这个集体的身份参加展览,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上海当代艺术现状的一个断面。与此同时,在威海路696号,艺术家的工作室统一开放,成为这个主题展览的一种延展和继续。30多名艺术家希望借助这个展览表达对威海路696号的热爱之心。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冰认为,在商业繁华的中心城区,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家聚集区,如果可以合理地规划,对于上海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形象提升以及周边商业的带动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在谈论威海路696号的未来时,追溯上海当代艺术园区的形成发展历史不无裨益。2000年艺术家丁乙租赁了西苏州路1131号的一处‘红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不久艺术家和画廊也逐渐进驻此地,但是随着西苏州路一代房地产的开发,1131号和其他一批老厂房和老仓库很快被拆除了,艺术家们最后迁入今天的莫干山50号。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著名的事件还有浦东大道2970弄3号楼的艺术村,业主一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将毛坯房租赁给艺术家作为他们的工作室,到了2003年,在上海楼市暴涨的强大攻势下,业主将画家村所在的楼宇整体出售,结果是画家们被劝退出所租赁的公寓。”

  艺术家的梦想遭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最后不得不以艺术家的让步为结束,这一结果取决于早期艺术园区自发聚集的现实状态以及其产生的时间节点。2004年转机出现了。上海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创意产业的规划内容列入《上海2004-2010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艺术产业也在其中。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莫干山路50号、泰康路田子坊和四行仓库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园区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已经挂牌创意产业基地的艺术园区大都建在一些老厂房和老仓库内,为这些本已废弃的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上海城市产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探索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威海路696号会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目前我们尚不知道答案。不过在这个每天都有许多改变的城市中心地带,它的存在已然是一个异数。若它还能以这样坚守的姿态存在下去,那就断然不会是过把瘾就死的悲怆结局了。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