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城市文化之于城雕规划(the city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public sculpture planning)雕塑在我国虽有悠久历史,但古代雕塑作品或为满足皇宫贵族所需的工艺品,或为各种建筑的附属之物,起着装饰与美化作用,或是佛像石窟雕塑艺术。中国传统城市雕塑艺术更多的处于低调、隐性的存在状态,不像西方城市那样,拥有浓厚的城市雕塑艺术理念。起初我们盲目的仿效过西方大都会的规划模式,不顾生态性与大众需要,建一些大广场、大草坪及整齐划一的人工绿化、人工景观。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必须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地域特色为出发点,打造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现代文明除了呼唤继承、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弘扬地域文化外,还在呼唤着人文意识与人本精神,重视人的精神、情感呵护,注重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价值。
科技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们由于无知而带来的经济发展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自然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要求亲近自然,与自然界水乳交融。这些要素必须反应到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来,并进一步反映到城市雕塑创作宗旨与方向上来。
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与最广大的公众形成的互动审美效应,所以公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了城市雕塑的审美效果。城市雕塑以广泛繁杂的社会人流为人文背景,必须考虑大众对城市雕塑艺术美的接受理解力,这有待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营造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公共艺术欣赏群体,公共艺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艺术家要与广大公众积极对话,达成审美上的共识与一致,这是一个长久而渐进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积极配合。
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天然自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我们要充分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与自然规律,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大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最珍贵的栖息地,是最合理、最适当的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只能使人们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河道要尽量保持天然驳岸与天然植被、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保持水土流失。城市留下的历史遗迹与特色风物,一定要给予保护与保持,因为这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文明的印记,是城市的名片与内在特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城市宝贵的人文资源名胜,具有巨大的无形精神价值。我们要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让城市天更蓝,水更美,树更绿。让人们在城市街头漫步时,能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与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