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艺术论文 >> 正文
现代木雕艺术与公共空间
来源:    时间:15-07-01 15:05:10    浏览:

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自古以来,人们发掘着它们温和、感性以及纯朴的材料特质,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因材施艺,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 木雕艺术品

木质肌理造化于自然,木头的材质本身就孕育着原创力与无限的可能性,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使木雕作品因其材质的特殊品质而呈现出别样的艺术表现力。换言之,材料特有的艺术语言正是艺术家赋予其新生命的载体。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不是实用性、工艺性的木雕,而是侧重于艺术性的木雕作品。一件好的木雕作品往往既体现了刀刀凿迹的 木趣 ,又富有年轮木纹显现的 木韵 ,更通过艺术家的升华孕育出新的感知对象,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木雕作品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利用整块木材的大形追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也可以随形就像,依据材料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想象赋予其以特定的形象。或完全摆脱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用人工或机械堆迭粘合的方法,塑造出更加主观的造型。木雕作品和任何其它艺术品一样, 始终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激发,是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载体。

木雕艺术历史悠久,遍布世界。 埃及 古王国时期的墓葬中已有木雕的人像。 北美洲 印第安人很早就制作木雕的 图腾 柱。许多 国家 和地区的民间木雕也各具特色。如日本、印尼﹑泰国和非洲等国都有着悠久的木雕历史。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刻画,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透露出一种活泼的内在生命,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其强烈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在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的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感人至深的纯朴、稚拙和粗犷。

    中国的木雕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期。中国传统的木雕与绘画的审美精神相契合,尊重材料的物性,并将塑造的形象提升到心灵的层次,象与意合,物我双融,视 意境 神韵 为最高的艺术准则。在立意和构思上突出 应物象形 ,在塑造形体时讲究 以线造型 。而造型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复制和再现,而是 以形写境 ,传达和表现 境界

    可以说,木头这种材质既成就了木雕艺术别样的魅力,也对作品的实现、展示与保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木雕的原料有硬木、黄杨木、 樟木、 柏木等,各种木头的属性不同。例如,黄杨木质坚而细密,宜于精雕细刻,打磨雕刻后通常 保留 本色 。而龙眼木质坚脆,打磨后光泽润美,年久后逐渐呈现古铜色,秀丽古朴。这就需要人们对材质有深入的了解。另外,艺术家的技术纯熟程度与艺术修养的高下,更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优劣。加之木雕作品工艺相对复杂,不易保养维修,很难在光照、雨淋、阴湿等自然环境中保存等等客观因素,长期以来,木雕艺术的展示局限于室内环境,作品也倾向于装饰性与工艺性。在艺术观念更迭频繁,表现形式极为更丰富的今天,较之其它雕塑艺术种类,木雕的发展相对局限和迟缓。

矢志从事木雕艺术的雕刻家,最重要的使命是创造。 20 世纪以来,木雕成为现代 雕塑 艺术的一种重要体裁,出现了一批抽象化的木雕作品。著名的现代木雕艺术家有 瑞典 米勒 斯、德国的巴拉赫等。当代著名雕塑家 亨利·摩尔 、布朗库希等人也对木雕艺术情有独钟,他们在木雕的空间、造型、雕塑语言上有着个性化的阐释,对以往的艺术观念作出了超越、创新与颠覆。自 89 ’美术之后,现代木雕艺术的理念也随之进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很多人选择以木雕艺术作为承载个人情感的载体,为中国的木雕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时代感以及新颖的艺术构思。我个人也深爱木雕这种表达方式,一直就其艺术性与精神性的结合从事着艺术探索与思考。

我以为,木雕艺术应该与时代同步,与艺术观念的发展同步,更应该契合人们的审美需要与精神诉求,在新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与人文空间里,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滋养。从历史渊源上讲,木雕艺术就其社会属性与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如何将相对小众和弱势的木雕艺术形式引入公共的空间,在当代文化意义上真正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和共享的精神和态度,参与城市人文空间的建构,使其不仅限于单纯的装饰空间、美化环境,也肩负起提升公众艺术素养和品位提升的责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公共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媒材被艺术家赋予和激发出新的可能。紧随后现代艺术发展的脚步,无论是艺术种类、表达方式或是材料的界限都被打破。在艺术家融合、消解与重组的游戏中,传统意义上的材料观念得以延展,在许多作品中,木质材料与各种金属材料、石材等结合,共同构成新的艺术作品。这样形式多样的现代木雕不仅丰富了创作者的艺术天地,也能让接触公共艺术的普通受众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当代艺术,突破对雕塑材料的传统认识。

现在很多艺术家主张“艺术本体论”的观点,强调对艺术自身问题的关注,甚至认为艺术可以脱离社会、历史和意义而独立存在,这与西方当代艺术的“艺术的政治化、社会化、生活化”特征相背离,我认为,这种“精英主义”的观点也背离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现代木雕艺术对于诉求对象的普及化,对于体现艺术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同样肩负着责任。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可以促进普通大众与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为人们创造更多亲近艺术、了解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在 大众 与所谓的 精英艺术 中架起一座审美教育的桥梁。

当一件木雕作品摆放于公共空间时,它应该使空间的公共性与艺术的私人性达到和谐与协调,反映特定地域和场所的特殊魅力,对与艺术作品共同构成视觉和心理效应的整体空间环境有所思考。因为公共艺术力图实现的是公共交流的共享性。艺术作品不仅讲述艺术家的故事,也能够允许人们在得到审美文化熏陶的同时,对城市的故事、时代的故事、人自身的故事有各自的解读,让作品的生命和意义在与观者的对话中得到延展。这样的共享,就是通过木雕艺术这一桥梁,提供一个读解的媒介,让观者在与艺术品无声的交谈与对视中,自我愉悦、自我反省、自我释放。这样,木雕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打造公共空间的美学力量,使这些洋溢着审美情怀的场所成为 启迪性 的场所,成为我们灵魂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达到空间 —— 时间 —— 精神 —— 物质的共建。在木雕艺术作品上,承载着时代、民族、地域、情感以及历史、文化、思想等丰富内涵,它理应彰显文化性与人性化的当代城市文化空间的魅力,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本能的创造性,激发人们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    

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木雕艺术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这条艺术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更广阔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对木雕艺术的重新审视是必要的。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空间造型艺术形式,对现代木雕艺术前景的展望向从事木雕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艺术语言的探索、表现形式的创新、木雕作品的个人风格、文化属性、地域属性和时代属性的挖掘上,还是在木雕艺术相关理论和批评的建构上,以及在对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美学等属性的认识上,都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勇于开拓。   

老一辈与新一代中国木雕艺术家正携手致力于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合理的内核,为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木雕作品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乐观地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会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木雕艺术新天地。

编辑:qdxmimi  作者:殷小烽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