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雕塑杂谈 >> 正文  
我和我的“王小波”——专访郑敏
来源:雅昌艺术    时间:07-05-31 09:10:24    浏览:

<二> 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雕塑展出,而不是卖掉

记者:“这个雕塑既然能引起这样的争议,总比放在资本家的艺术仓库里面要好得多”——你刚才说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否把“艺术”过于理想化了?其实现实社会中却不然。说说艺术品、艺术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吧,你是如何理解的?

郑敏:画廊那条线实际上是把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在操作,至少在中国现在是这样的,也许很多艺术家不喜欢这样,但是艺术家要创作,可没有钱,就也只能这样,因为这是现实。

记者:这样的发展过程是否病态?陈丹青说“西方艺术家的发展路线基本是 美术馆——画廊,而中国则是画廊——美术馆”,即中国艺术家一旦在画廊的运作下作品大卖、名声大噪之后便会顺理成章的被承认,从而被“请”入美术馆。而欧美那些比较知名的美术馆则不是,他们对于进美术馆的标准首先是考虑学术地位及历史价值。

郑敏:以前我们的艺术为体制和意识形态服务,现在为资本市场服务,艺术表面得到自由了,你说艺术家和艺术得到解放了吗?没有,艺术和资本市场抗争,其困难度不仅不亚于和政治意识形态抗争,而且由于这种抗争太难了,以至于有很多艺术家麻木了。陈丹青是清醒的,这让他饱受争议。

记者:我在你的博客上看到“新华网”曾和你开了一个玩笑,说有家画廊要出十万元人民币购买这件作品。有这事吗?

郑敏:这是媒体的夸大报道。是一直有人要买,但是我一直没有回应。我不回应,他们怎么会开价?

记者:那如果真有人愿意出十万元买“王小波雕塑”,你会不会卖?

郑敏:不卖。如果我卖了,就违背我做这个雕塑的出发点了。我做它出来不是为了卖的。

记者:可是你很需要钱啊?我在孙振华的博客中读到了你的家境并不富裕,而且大学期间为了节省做雕塑的费用而忍饥挨饿。(注:孙振华,著名美术批评家,深圳雕塑院院长,曾单独撰文《雕塑王小波》并发表在其私人博客中)

郑敏:不是什么都可以卖的。但是如果是展览,我就很愿意参加,当然是在考虑到王小波家人的情感的前提下。我不想一辈子活在这个雕塑的阴影下面。

记者:这与卖不卖雕塑有关吗?

郑敏:我卖了,以后就会有人说我是靠炒作起家的,就会介绍我说:“这个家伙就是‘王小波雕像’的作者”,现在就有人问我,接下来是不是要做一系列的“王小波”或“裸体名人肖像”。你想想我要是把这个雕塑卖了,即使有画廊签下了我,然后要求我继续做这个(以王小波或其他名人为主题的裸体雕塑),你说我能拒绝吗?他们会说你郑敏不是已经做了一个并卖了吗?现在装什么清高啊?不过目前有些人做了一个雕塑觉得有意思了,随后就赶快做出了一批,并美其名曰为“这是一个系列的”。但是,王小波的裸体是无论如何也不适合做成一个系列的。

记者:《参而不展,“我的”上海国际雕塑年展》是我另外在你博客上看到的文章,看来雕塑界的长辈们对“王小波雕塑”是一致认可的。

郑敏:我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举办的上海国际雕塑年展的开幕式上,有缘同很多我尊敬的前辈聊天、交流,隋建国老师和向京老师的肯定是给我的最大鼓舞。(注:隋建国,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向京,雕塑家,现居上海)

记者:文中说你要考隋建国的研究生是么?当时真有这个想法还是客套而已。

郑敏:这个是真心话,因为隋老师是一个敏感而走在时代前列的的当代艺术家。

<三> “王小波雕塑”因“材料缺失”而未完成 曾想用报道此事的报纸包裹作品

记者:你好像对记者来访毫不拒绝的统统接受?

郑敏:是的。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常常问你们这么做(采访我)是不是炒作?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为什么对记者采访都是来者不拒,其实我是把接受记者的采访作为一个“行为”(行为艺术)来做了,它属于“王小波雕塑”这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王小波雕像的延续。

记者:记者朋友们听到这话一定不是滋味,你把记者们给“艺术”了,包括我在内。

郑敏:我接受采访没有向他们要过一分钱,我有我的想法,他们有他们的报道,关注这个事情的人通过争论有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我的毕业创作本来想把王小波用报道这个事情的报纸和杂志包裹起来,但是这个方案已经不可行了,因为那些报社的记者,口头上说给我寄报纸,但是却没有几个真的寄来,哈哈。

记者:“王小波雕塑”改变了你的生活,让你一下子成了“著名的学生”(向京语),也许也影响到你今后的艺术道路,能说这其中对你最大的影响(或启发)是什么?

郑敏:说它对我的将来没有影响是假的,这个雕塑现在就给我很大的影响了。我觉得正是因为做了这个雕塑,才引起了这样大的争议,才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我这段时间里对艺术的思考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王小波雕塑是我的第一件雕塑作品(说作品是不是有点闷骚?),给我的影响有多大或许只能以后才能知道,但是我从这里明白,毕业后从事艺术创作并不是不可能的(以前不敢想)。

<四> “罗中立奖学金”及当代艺术市场对青年艺术家的影响

记者: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已经是历史了,今后你还要向前看。那么这件“王小波雕塑”应该如何安置?拆开后背回家去?还是继续留在广州美院的仓库中?你有没有想过把它捐赠给博物馆(美术馆)?

郑敏:是的,事情在我这里已经过去了。这件雕像将被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收藏。其实我是愿意送给美术馆的,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美术馆,不然以后我得专门为这个雕塑租个房子,这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无力承担的。其实即使没有美术馆要的话,我也会背回家去,我家房子很空。不是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在作品集中都标注“自藏”吗,我就自藏(笑)。

记者:收藏一定会有费用吧?我想绝对不会是10万那么高了,你怎么看待这笔钱。

郑敏:3万元人民币,这是他们给我的雕塑材料和运输的费用。当然这3万块钱也是我将来能够继续做雕塑的第一笔本钱,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没有这笔钱,也许以后我继续做雕塑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记者:这让我想到邱靖彤,她去年因为那件“大乞丐”获得了“罗中立奖学金”的头名,“罗中立奖学金”主要是针对学院背景下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而创立,在国内美术院校中已经具备相当突出的影响力。大部分的获奖者将会成为收藏家和画廊所关注的重点,他们最终还是要去面对市场。你是怎样看待“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的今后艺术创作及艺术市场的关系?

郑敏:获得这个奖学金不仅是对一个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的肯定,而且他的奖金足可以让一个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毕业生有了从事艺术创作的“第一桶金”,这样说或许俗了点,但是刚毕业的学生要做作品是很难的,很多人都是想先挣点钱再做创作,但是绝大多数去挣钱后就回不来做创作了。罗中立奖学金必然会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批新脸孔,这是中国艺术发展之福。但是这样的奖金为什么这样少?国内很多既有名又有钱的艺术家怎么没有想到帮帮新人?我不知道靠“罗中立奖学金”出去的艺术家是不是会全部投到艺术品市场化浪潮里,但是我希望这些艺术家不要忘记回来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为将来中国的艺术圈里能有一些年轻人绕开为钱而创作做一些贡献。(注:罗中立,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80年代曾创作出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