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雕塑 >> 泥塑 >> 正文  
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图)
来源:慧聪网    时间:06-06-07 10:30:10    浏览:

凤翔,彩绘,泥塑,陕西,产业化,hc360慧聪网玩具

  凤翔彩绘泥塑是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民俗文化四大泥塑之一,它以威武可人的造型、鲜艳明快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和浪漫神奇的纹饰闻名遐迩,显耀于世界民俗文化之林。凤翔泥塑发源于城关镇六营村,现在的六营村已成为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被当地人称为“泥塑村”

  “国家名片”村里造

  陕西民间泥塑渗透着中国北方农村以求生求福、趋利避害为主题的吉祥文化,巧妙地集大俗与大雅为一体。它与陕西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一脉传承,都是通过花鸟虫鱼、祥禽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把农民追求安宁祥和、洪福吉祥的生活气息强烈地展现出来。自1980年我国开始发行生肖邮票起,一个地区的民间工艺品能够两次入选“国家名片”,只有凤翔的六营村。

  中国2002年马年生肖邮票创作者———胡深老人就居住在六营村,他是该村泥塑设计制作的杰出带头人,被誉为“六营村泥塑第一人”。

  胡深的家很易于辨认,正门前立着一个巨大的彩色招牌,上书“胡深彩绘泥塑”,并绘有一个拙朴可爱的素色泥塑马造像,正是这个印上邮票的泥塑马形象使胡深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在门前迎候的胡深老人身着一件半旧深蓝夹克,灰白色鸭舌帽。他手指修长,指关节很突出。虽年过七旬,却腰板挺直,走路轻快。

  老人家的作品展示间里,记者见到了各种人物和动植物造型的空心泥塑和浮雕式的挂片以及圆雕和大件的摆饰。这些泥塑造型千姿百态而又栩栩如生,纹饰图案奔放,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关中文化积淀的浑厚朴实。墙壁上挂着的数个大型神话历史人物和动物挂片,其工艺细腻、线条十分流畅。而上了“国家名片”的那只素色生肖马更是以细腻的做工、黑白相间四蹄跃跃欲试的整体造型赢得了众人的关注。在生肖马被确定邮票后,此造型的泥塑马一下子热销全国,使得六营村老百姓开足马力“造马”。发“马财”的形式多样,村民们不局限于在家做马,不少人还被邀请到外地表演泥塑制作工艺,胡深的大儿子胡永兴应邀去过台湾,孙子在西安一家民俗度假村做马,他的孙女也刚踏上了去上海献艺的列车。今年,胡深创作的彩绘泥塑吉祥猴作品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中国猴年对外交流礼品,从而再次受到关注。

  在2003年,六营村村民胡新明制作的彩绘羊泥塑也被作为了生肖邮票形象。

  这只“花羊”是胡新明16年前即兴创作的“五羊”系列中的一个,被选上生肖邮票的这只羊看上去憨态可掬、喜气吉祥,羊犄角向后弯曲成蜗牛状,形似“佛八宝”中的“法螺”,羊背上的四瓣粉红桂花暗含“四季平安富贵吉祥”之意,整个羊身挺胸昂头,脖子微倾,显得更加健朗活泼。而谈起从事泥塑创作的经历,胡新明只是以“苦不堪言,但苦中有乐”的语言轻轻带过。他吸取了泥塑马因被大量仿制而遭遇贱价卖出的尴尬的教训,把彩绘羊的出售推出标准配置,58元一套里除了有腿部泥胎上印有姓名章和邮政监制章的泥塑羊,还配有邮资明信片和精致的收藏卡,贴上一套盖有凤翔县邮局羊年邮票首发式纪念邮戳的羊年邮票,并有作者签名等,既使产品的包装上了档次,又更有效地保护了产权。

  创新古工艺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据说六营村是因明朝朱元璋的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曾屯扎于此而得名,驻地士兵中有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他们带着制陶手艺落户为民后,闲时便捏泥造物出售,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

  走进六营村,处处可从敞开的大门看到院子里摆放着泥塑的半成品,使来客们仿佛触摸到村庄脉搏的律动。这个泥塑之乡,一到农闲时节家家户户做泥塑,呈现出“村中处处捣泥声”的场景。据在自家后院操作间制作泥塑的一位工匠介绍,泥塑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土、砸泥、入纸筋、擀泥片、上模、脱胎、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来完成,包括颜料,也都是亲自细细研制,才能保证色泽好,粘性强,久不掉色。泥塑作品现有两种色彩区别,其一为彩绘,主要用绿、红、黑三色,鲜艳夺目,富有农家的审美气息;另为素绘,泥胎全是白的底色,上面一墨到底,各种线条的勾勒均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的情态,既优雅又拙朴。

  六营村的泥塑手艺从明朝起世代相传已有了600年的历史,而今健在的老一辈泥塑大师里,有一位名叫杜银老人的泥偶套件曾在第12届全国旅游品内销交易会上获过二等奖。手艺的传承中,新人也不断涌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胡新明就是其中之一。胡新明全身心扑在泥塑制作上,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技法,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过去六营村的泥塑生产,都是用村东头沟里的“观音土”加粉碎的马粪纸和成泥巴,做出的泥塑品容易破损。胡新明在试验中先后使用枸纸、旧棉絮,添加乳胶、陶胶的改进方式,但都因为成本等问题而没有成功。最后,他终于从西安古城墙使用添加糯米汁黏建造的事例上受到启发,研制出了被称为“摔不烂”的防破碎泥塑,对千年的古工艺进行了创新。

  产业化悄悄萌芽

  胡深的女儿胡小红说,凤翔泥塑至今还全部是手工作业,她一天最多只能制30个泥坯。尽管全家都在忙活,可家里在去年才卖出了不足万个泥塑马,收入很有限。

  作为村里惟一受过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胡新明,曾10多次应邀赴美、日、法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献艺表演,开阔了眼界。1985年,陕西省政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办“陕西月”活动,胡新明被省上选定为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成员之一,带着300多件泥塑作品和用皮箱装着的100多公斤泥巴,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作为友好使者飞往大洋彼岸,参加了“陕西月”活动,在旧金山、圣保罗等11个城市及8所学校进行了泥塑表演和讲课,这次在美国42天,胡新明他们制作的泥塑、微雕、剪纸和国画作品为国家换回外汇23万多美元。这使他第一次看到了小小泥塑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

  胡新明与胡深老人的家虽只有十来米之隔,但他那里的工作场面显然要热闹得多,胡新明雇用了一大批年轻人来为他从事规模化生产。目前,经胡新明设计制作的泥塑作品已达数百种,最大的灵山卧佛高达10多米,最小的十二生肖仅有指甲盖般大小。这些作品着色更大胆,风格上已明显突破了传统的套路,成功地运用了鲜艳欲滴的粉色系列,体现了青春朝气的一面。整体造型设计似乎也更多考虑了市场的需要,或娇小玲珑、或粗犷豪放威风凛凛,但都表现得动感十足。与胡深作品的线条朴实敦厚、多加装饰色彩凝重深沉、富于层次相比,胡新明的作品线条简洁匀称,色彩俏丽明快,更迎合现代市场的趋势,为其作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1996年胡新明涉足泥塑生产后的两年,他家的月收入已达到1.5万元。这些年来,在夫妇二人的努力经营下,他们的彩绘泥塑产品不但畅销全国许多省份,还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估算,凤翔六营村以传统手工制作的泥塑作品总共已有近百万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胡新明一家销售出去的就有20多万件,初步尝到了产业化的甜头。

  谁来铸就新辉煌

  “耍货耍货,一毛钱两个。”“宁舍二亩地,不舍八方会”———手艺代代相传的六营村村民曾用架子车拉着泥塑到百里之外的陇县、华亭等地走村串乡叫卖,以换取微薄的收入。现如今,泥塑品这种充当增福添喜的吉祥物和小孩玩具的物品被重新赋予了浓烈的艺术内涵,昂然走出国门,成为陕西艺术的珍品。

  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六营村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六营村的未来正辉煌。喜悦之余,我也感受到了一些深深的不安。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但也不可否认,从文化产业角度讲,他们的生产经营环节目前的确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制作设备简陋原始,不利于大批量生产;制作过程太开放,不利于产权保护;产品包装粗糙,不利于走进高档艺术品行列等。值得欣慰的是,今年4月份,六营村的村民自筹资金申请了地域产品商标已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的正式批准,这是西北民间工艺品为维护自身权益而注册的首个商标品牌。同月,由北京信海科技发展公司为注册商,以宣传陕西省凤翔六营村泥塑的“中国泥塑网”也建成,网上销售体系随之建立。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艺术品的价值之根本不在于制作产品的材料,而是在于产品本身的神韵,这种神韵来自于不假矫饰的天然质朴的原始情感表达,而当这种原始表达消逝了之后,民间艺术品是否将会黯然失色了呢?

  六营村,迫切地期待着这片质朴而神秘的土地上传来更多令人振奋的消息。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