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雕塑 >> 陶艺 >> 正文  
缘起古青瓷 繁华清三代:当代青瓷显山露水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时间:08-03-05 08:45:23    浏览:


    繁华清三代

    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分别设立御器厂(明)和御窑厂(清),单色釉瓷的烧造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由于本人的艺术爱好,亲自参与瓷器画样与款式的策划。在雍正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期间,派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唐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督陶官,在皇帝的旨意下,烧造了大量仿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并且创烧了很多新的单色釉品种,单色釉瓷的烧造在清朝达到了其历史最辉煌的顶峰。单色釉瓷首次出现了规模化的创新与生产。技艺炉火纯青,品种空前繁多,釉色超越古人,譬如天蓝釉、豇豆红釉、孔雀绿、茶叶末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

    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红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祭红”红而不俗,鲜而不艳,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瓷品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红釉瓷在经过明代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又得到了恢复和迅速的发展。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官窑生产的名贵高温红釉品种。其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鲜丽、釉面多绿苔点,有“美人醉”和“桃花片”等美称。烧制难度极高,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流传至今的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豇豆红釉洗”就属于此类,此洗高3.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整体形状为圆形,敛口,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3行楷书款。此洗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豇豆红釉釉层薄而细腻。“清人洪北江曾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描述。”裴亚静介绍说。

    胭脂水釉是清代康熙年间从西方传入的低温粉红釉品种,雍正、乾隆两朝流行。首都博物馆内收藏一对“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胭脂水釉碗”。这对碗高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2.6厘米。此釉色是雍正时烧造的名贵品种,因其酷似胭脂而得名,又称“胭脂红”。因是将微量金水融入釉中,又叫“金红釉”。胭脂水釉碗胎体极薄,器里施纯净的白釉,在器物口沿处露出一道白色的边,内外相衬,愈发显出胭脂色的娇艳。

    雍正时期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玉釉是雍正时期新创的高温色釉品种之一。赭褐色釉面隐现不规则的斑片,似出土的玉器中的浸斑,故称古玉釉。在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清雍正(公元1723~1735)茄皮紫釉刻花小盘”整器内外施茄皮紫釉,底施白釉,内壁光素无饰,外壁刻八吉祥纹。在器底书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其釉色光亮晶莹,细腻光滑。纹饰线条清晰,优美生动,纹饰与釉色完美的结合使此器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到了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堪称空前绝后。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难度较大,不能大批量生产。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传世精品,多为雍正、乾隆时期造器。在2006年苏富比春拍“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上“清乾隆茶叶末釉双耳葫芦瓶”估价300,000~400,000港元,成交价1,080,000港元,超出估价两倍多。

    这些单色釉瓷器能让人们感受到,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真谛。

编辑:小路  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