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从798说起
来源:《雕塑》杂志    时间:06-12-06 17:23:10    浏览:

    此前,朋友告诉我,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多火多旺,许多国际著名画廊移师798,在那儿安营扎寨。6月份,我随美国艺术家访问团去了一趟北京,并走访了798。

    798已具规模,画廊林林总总,作品之多,观念之新出乎我的意料,感叹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带给了当代艺术新气象的同时,也就不奇怪今年年初美国纽约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首次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傲人业绩,以至引起国际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另眼相看。艺术品市场的业绩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地位攀高,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当代艺术已从世界当代艺术之边缘晋级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话国人大都爱听,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也欢欣鼓舞。但是因此而作出仅由市场成交价格判断艺术的学术价值与定位,就不免浅薄和庸俗了。然而这种浅薄与庸俗似乎正蔓延成文人圈羡慕不已的某某人作品价位多高,车子多贵,房子多大,因此多“牛”的风气。我的一位朋友开了家画廊,他说,艺术家送作品到画廊,关心的不是市场规律和与画廊合作的运作方式,而是攀比同道间的价位取向,进而确定自己的价位。卖不出去无关紧要,好像画廊是个用数字高低证明地位贵贱和艺术价值的场所。

    早些年,陈逸飞、丁绍光在美国艺术商品市场上创造的价位与红火程度,足以让国人惊讶不已,可美国的当代美术馆并不买市场的帐去收藏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收藏兴趣点似乎集中在与当下主流文化发生碰撞的杰出作品,且不以市场的现有价格高低决定收藏取向。这么些年过去了,国内艺术家为什么不以这两位艺术家价位之高同他们作品的学术价值划上等号?所以,学术价值的权衡在每一位艺术家心中还是有杆秤。几年前,徐冰、蔡国强等人未必有前面提到的两位艺术家在市场的红火与财富,却在当代世界主流艺术发展中留下了足迹。国际众多美术馆的展览以及收藏记录了他们不朽的学术定位。

    话又说回来,学术性与商品市场永远是矛盾的,有距离的,艺术家虽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有时也左右不了自己的作品,如果艺术品的目的地是投放市场,就必然多少烙下铜钱的印痕。纵观中外画廊,当你推开大门,迎面而来的艺术和文化气味中是不是还夹杂一点别的味道,这是逃脱不掉的,市场消费者一定用钱来反作用于艺术家自身。

    然而,艺术发展永远跟随人类的脚步,散发出无限的光彩,这是因为艺术家与生俱来对未知的无穷探索的本性使然。在西方,艺术家的这种前瞻性探索在无法得到市场认同之前,大都申请美术馆和文化艺术基金会以及艺术中心的支持。当下,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实践性作品、装置性作品、行为性作品、观念性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实验并实施的。他们的“牺牲”,为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

    话扯远了,还是继续到798参观吧,当我们仔细看一下画廊的作品价位时,许多作品的价位之高已超出西方同等级别的艺术品价位,如果这说明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富足程度和有钱阶级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学术及价格的认同与接受超过西方,那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幸福生活的开始了。但是,当画廊告诉我们,消费主体还是国外人士时,我就不解这其中的市场游戏规则。只能保留几种猜测。要么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世界艺术主流源地,国外藏家舍近求远,价格上舍贱求贵来中国购买;要么就是画廊艺术作品价格含有“水份”。(一般国际惯例,西方画廊标价与售价基本一致)我忽然想到了“忽悠”。这个词是笑星赵本山近年“忽悠”全中国人民的东北地方方言。

    中国的画廊经营有十几年历史,近年较火。画廊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出现。一些大公司为了上市,需要从事文化艺术行业,也开起了画廊,这本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艺术“商业区”,相信必须经过一些年的泡沫、磨合、淘汰净化,画廊专业经理人的产生以及市场消费群的精心培养才能步入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经济阶段。

    反观西方当代画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市场经济和法律保障的历练,相对比较成熟规范。在介绍西方画廊同艺术家的“游戏规则”之前,我还是先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罗小平  作者:罗小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