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城市雕塑创作的要求
城市雕塑规划一般以大型城市广场、公园为中心,以城市道路为纽带,以庭院、街心花园、小游园、城市出入口、重要的城市接点为基础,形成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a.历史文脉传承要求:
城市雕塑要有代言性,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文化性,要能够引起视觉注意,聚焦大众的视线,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城市雕塑是活着的城市文化,更应体现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城市雕塑作品一定要传承城市鲜活的历史文脉,这是一座城市个性与特色的标识,是城市的内在灵魂,也是城市雕塑文化性的展现。
b.建筑尺度要求:
城市雕塑设计要结合场地空间大小,考虑与周围建筑尺度关系,具有一定的观赏间距。雕塑的体量特征要依场地空间特征为参考物,观赏的间距与角度要以最佳舒适度、适宜度为准,保证视觉最佳效果,确定雕塑空间占有度及其大小。
c.材料与环境协调要求:
雕塑材料及色彩必须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与建筑物、建筑广场的融合关系上,也要实现刚柔相济,城市雕塑的材质与色彩要与建筑空间材质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材质互动与材质相互衬托的效果,给人留下生动鲜活的审美效应。
d.空间造型要求:
雕塑造型形式应结合主题内容,根据周边空间、色彩、环境风格而设计出能融入整体的“生长”性雕塑,设计出思想意识强、渲染力强的公共艺术。
e.思想艺术性要求:
城市雕塑要有高度的艺术性。根据表现的主题不同,可以展现城市文脉与文化底蕴,可展现城市精神与气质;可以反映平实的生活情趣,市井人生,生活百态,五味杂陈,尽可融于雕塑之中。可以以纪念性或突出某种鲜明主题为内容,进行专题创作。融会时代精神、民族气质、地方特色。挖掘深层次人文精神,注意地域特点,利用当地的人文历史、民间传说,体现城市内在的独特文化底蕴。另外,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可以因地制宜,创造出新颖、独特、立意深远,富有感染力与艺术价值的作品。
2.3.3城市雕塑规划注重开放性效果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它发生的场所是一个开放的,由公众参与、认同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特质,城市雕塑面对的空间往往是人流很多、视域开阔的开放空间,所以城市雕塑要有形体、视觉的开放性,多角度视域的观赏方式,公众的介入等特征;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它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都市的广场、公园、车站、街头是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具有舒缓压力,使人感到愉悦放松的功效,城市雕塑作为重要景观应该让人感受到环境的优美感、自然感、生命感。
城市雕塑应该形成公众视觉焦点,它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性产品,城市雕塑出于艺术家之手,但必须得到某一公共区域的精神认同。地域的认知、社会文化的表达、空间造型、材质与环境的互动、公众心理情感等因素均是城市雕塑创作的内在动力。
城市雕塑不光只考虑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与其他外界条件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可以参照材料科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等自然学科。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可以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使公共艺术与公众对话,艺术与人们进行审美互动,城市雕塑作品要有可及性、参与性。
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中要突出作品与环境依存、融合的关系。通过实地的观测、考察,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的默契、造型的呼应、比例尺度与节奏的把握为要点,使作品与环境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