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艺术论文 >> 正文  
公共环境与材料雕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06-05-01 18:20:00    浏览:

2   陶瓷雕塑之于社会

    陶瓷雕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衰退而衰退,社会从各角度给予了环境的特性,从艺术的传达性来看,陶瓷雕塑具有社会性,材料通过传达而走向社会,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艺术得以成立,陶瓷雕塑形态作为艺术现象,取得了存在资格,并被纳入社会轨道。一般而言,一种即传统又以新型材料(陶瓷)出现与创作较之于传统材料(铜、石、木)创作比较困难。,观众也好,艺术家群体也好,被一种根深蒂固的材料所左右,一种不常见的材料出现,免不了有一个很长的磨合期,慢慢被大众接见,感知的过程,这样陶瓷雕塑放射出的语汇便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也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伴随着社会的效果及社会性的制约,才会充分被人重视。其次,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主体与行为,同时,又要求艺术家独立自主,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以自我意识进行艺术中的自由表现,因此艺术行为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相比较,有较强的独立性,然后艺术家的行为又是社会的行为,一是艺术家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二是艺术家表现的内容又绝非与社会隔绝,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必然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三是艺术家在制作作品时,也必须考虑其作品的社会认可程度。无庸质疑,上述所说的一些情况,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中都是绕不开的。都将面临同样存在的问题。陶瓷雕塑(当代观念下的,不是古代陶俑,陶塑等)重新在艺术界绽放,情况肯定不会是单一的拓展材料的结果,因素很多,不一一赘述。就陶瓷的文化积淀来看,被重新广泛运用,也是它本身具备了泥塑这么一个极大的优点,与平时做泥塑训练的状态无二,也是基于这种优点,它的出现,或者说是再现,无疑不是突然的。然而它要被广泛认可的最大阻力主要是艺术家群体内部,而不是广大的受众。众多的广大受众要认可和接受一种新形式主要是被引导和说教之后的认知,于是,社会与某一种材料形式取得统一,还是艺术群体和社会广大受众互动之后的结果才是最有效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陶瓷雕塑本身并没有被断代,哪怕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中,也不曾停滞,只是在四旧的基础之上,转换了手法,烙下了时代特有的深深烙印。艺术家们无以复加为政治献生的时候,只是少了一些学术和研讨而已。

    马克思把艺术认为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艺术本质着眼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认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主要以某种感念和思想来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艺术品是只有通过人的参与和心灵变化,才能达到影响实际社会生活的目的。是属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艺术品只要它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和热烈向往,人们就会长久地欣赏它,它的审美价值就会长久地被保留。陶瓷雕塑一样能反映和塑造整个的或全面的社会生活情景。它塑造的形象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具体的社会性,具有的丰富完整性,具有其他从精神上认识世界的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编辑:吴永平  作者:吴永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